焦慮症不是簡單的「感到緊張或擔心」,而是一種真實的、可診斷的心理健康疾患。它與普通的焦慮不同,其特點是:
強度過高: 焦慮的程度與實際情況完全不成比例。
持續時間過長: 焦慮感持續存在,甚至在不該焦慮的時候也會出現。
功能受損: 嚴重干擾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,如工作、學業、人際關係。
一、焦慮症是怎麼來的?(病因)
和許多心理疾病一樣,焦慮症的成因非常複雜,通常是生物、心理、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沒有一個單一原因。
1. 生物學因素
腦部化學與神經傳導物質失衡: 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和恐懼反應的區域(如杏仁核、前額葉皮質)功能失調。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、伽瑪-氨基丁酸 的不平衡被認為是關鍵因素。
遺傳因素: 焦慮症有家族聚集性。如果直系親屬有焦慮症,你患病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。這可能與遺傳了特定的「焦慮氣質」或對壓力反應敏感的體質有關。
身體疾病: 某些內分泌疾病(如甲狀腺機能亢進)、心臟病、氣喘等,都可能引發或加劇焦慮症狀。
2. 心理學因素
性格特質: 天生比較害羞、內向、神經質或對未知情境容易感到威脅的人,風險較高。
思維模式: 容易災難化思考(總是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面想)、完美主義、對不確定性容忍度低。
童年經歷: 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虐待、忽略、創傷、父母過度保護或苛責,都可能塑造出不安全的心理模式,長大後更容易發展出焦慮症。
3. 環境與社會因素
壓力事件: 重大的生活變故是常見的誘因,例如親人去世、離婚、失業、經濟困難、工作壓力等。
長期處於壓力環境: 如生活在功能失調的家庭、處於高壓的工作環境中。
教養方式: 父母的過度擔憂和保護,可能會讓孩子學會用焦慮的視角看待世界。
總結病因: 可以理解為,一個人可能因為遺傳和體質(生物因素)而擁有了一顆「比較敏感的焦慮種子」,在成長過程(心理因素)中,這顆種子被澆灌,最後被生活中的壓力事件(環境因素)所觸發,從而長成了名為「焦慮症」的大樹。
二、常見的焦慮症類型與核心症狀
焦慮症是一個統稱,旗下有幾種不同的類型:
1. 廣泛性焦慮症:
核心特徵: 對許多日常事件和活動(如工作、健康、財務)產生持續且過度的擔憂,難以控制。
身體症狀: 坐立不安、容易疲勞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肌肉緊張、睡眠障礙。
2. 恐慌症:
核心特徵: 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感,在短時間內(通常10分鐘內)達到高峰,伴隨嚴重的身體症狀。
「恐慌發作」症狀: 心悸、冒汗、顫抖、呼吸困難、胸痛、感覺快要死掉或失控。
預期性焦慮: 害怕下一次恐慌發作的來臨,可能因此避免某些場所。
3. 社交焦慮症:
核心特徵: 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產生顯著的恐懼,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焦慮症狀會引來負面評價。
表現: 極度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、參加聚會、與人交談,甚至避免在公共場合吃飯。
4. 特定恐懼症:
核心特徵: 對特定物體或情境產生不合理且強烈的恐懼,並極力回避。
常見類型: 畏高症、幽閉恐懼症、動物恐懼症(如怕蜘蛛、怕狗)等。
5. 分離焦慮症:
核心特徵: 不僅限於兒童,成人也可能患有。對與依戀對象分離感到不切實際的過度焦慮。
三、如何治療與應對?
焦慮症是可以有效治療的。通常結合多種方法效果最好。
1. 心理治療(治本的核心)
認知行為療法: 這是治療焦慮症的「黃金標準」。幫助患者:
認知重建: 辨識並挑戰導致焦慮的非理性思想和信念(例如:「我一定會搞砸這場簡報!」)。
行為改變: 透過「暴露療法」,逐步地、在安全的環境下面對所恐懼的情境,從而降低敏感度和回避行為。
2. 藥物治療
抗憂鬱劑: 特別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,能調整大腦的化學平衡,需要數週才能見效,是長期治療的首選。
抗焦慮劑: 如苯二氮平類藥物,能快速緩解急性焦慮,但因其有依賴性風險,通常僅短期使用。
β受體阻斷劑: 可用來控制恐慌發作時的心悸、手抖等身體症狀。
3. 生活型態調整(自我管理)
學習放鬆技巧: 腹式呼吸、漸進式肌肉放鬆、冥想、正念練習。
規律運動: 運動是天然的「抗焦慮藥」,能釋放腦內啡,改善情緒,消耗壓力荷爾蒙。
健康飲食與充足睡眠: 避免攝取過多咖啡因和糖分,它們會加劇焦慮症狀。
尋求支持: 與家人、朋友傾訴,或加入支持團體,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非常重要。
重要提醒
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懷疑患有焦慮症,請務必尋求專業幫助。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師可以提供準確的診斷和治療計劃。焦慮症不是性格缺陷或軟弱的表現,它是一種真實的疾病,就像感冒或高血壓一樣,需要被正視和治療。
尋求幫助是堅強和對自己負責的表現。
文章標題:焦慮症
文章鏈接:https://www.blogs.hk/6467.html
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別聲明外,均採用 CC BY-NC-SA 4.0 許可協議,轉載請註明來自博客之家 !
发表评论